|
中国这地儿虽穷,可男女老少人人一架气车 2012-5-31
开车又称为“驾车”。
其实,每个人的人体也可谓是一架车。
过去的皇帝死了,被说成“驾崩”。驾崩,意思是这架车再也无法行驶了。
人体不叫“汽车”,而叫“气车”。
“汽车”是西方人发明的。在中国人心目中,西方人创造力强,西方人比中国人厉害。
人体比汽车复杂一万倍。《黄帝内经》说,越是远古的中国人,对人体的运行构造认识越到位,也越深刻。
相比之下,还是觉得中国老祖宗最厉害。
汽车有汽车的驾驶规则。汽车驾驶规则很容易掌握。
汽车有汽车的修理手册。汽车的修理技术也很容易掌握。
气车当然也得有驾驶规则,也得有修理手册。
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学、医学,都可谓是人体这架车的驾驶规则。
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学、医学,又可谓人体这架车的维修手册。
西方人发明了原子弹,中国人发明了茶叶蛋。
原子弹没有养生价值,而茶叶蛋就不一样了。
中国人搞懂西方人的创造不难,而西方人想搞懂中国的传统,却难上加难。
明朝大医家 陈士铎 说,有个人感冒了,找他看病。病人说,自己不喜欢吃药,看看有没有什么食物可以调理。陈士铎 开了个食物方子。薄荷,陈皮,茶叶,就三味。薄荷 疏风解表,陈皮 祛痰通络,茶叶 苦凉 降气。病人服之,很快痊愈。
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仲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方子都没用 薄荷。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 薄荷 属于食物。常常吃点 薄荷,感冒啊 骨节疼痛之类的病很少会发生。
197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常吃 薄荷,到了80年代,薄荷 却奇迹般告别了中国人的餐桌。
不只是 薄荷,那个时候 淡豆豉 麦芽糖 也很普遍,男女老少都享受过。
淡豆豉 麦芽糖 是助消化的。
现在的 薄荷 陈皮,淡豆豉 都成药物了,麦芽糖 换了个 名字叫 益生菌什么的(啤酒里面好像也是麦芽糖唱主角)。
中医有个很有名的经方 叫 补中益气汤。中,指脾胃。脾胃是人体之本。中,又包含有“平和”(所谓 中和)的意思。繁体的国,是口字加个或者的或。口,既表示嘴巴,也表示脾胃。或,意思是或者 平和,或者 湿燥不平和。
诸病皆由脾胃生。
中国 二字蕴藏着浓厚的养生学哲理。
传统传统——传下来 统治我们。一动生吉凶。挣脱了传统,各种疾病泛滥成灾。
西方汽车的普及率很高,自行车的普及率也不低。西方城市的街头很少看到修理自行车的。自行车出了问题,多半是车主自己修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中国传统提倡人人都要学会保养和修理自己这架车。
保养和修理知识来自于教育。
过去办教是“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基础阶段都是老百姓自己办教,都是以“家有塾”为主,有条件的还都是一个教师教一个孩子——文武双练(正与《老子》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呼应)。
过去文盲多,读中国书读得好的大师级人才也多。
宁缺毋滥。大师级人才得益于奢侈的“一对一”。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针对成年人说的。
传统的基础阶段,施教却是采用“习多 就 爱学”的办法。
欲知基础阶段“习”的魅力,请看下文分解。
===========
【转载】强烈建议“家有学童”改版为“家有习童”
刚刚读到个帖子《家长必读:新学期让孩子摆脱注意力不集中》,作者是“儿童健康知识”。本想跟帖说说 儿童都能“一心二用”,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集中注意”,就能轻轻松松掌握知识,但前提是“不能在集体环境中”,必须是“一个大人搭配一个孩子”,采用“一对一”施教,孩子才能“一心二用”。看此帖最后一页是个大大的图文广告,跟帖的愿望随即云散烟消,片刻后另行开帖的想法又汩汩直冒。
父母尊崇“三大印刻+三示推动”,孩子五六岁就能具备国学研究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不是夸张?不夸张。只要懂得越小的孩子越能“一心二用”,必能告此大功。大概“儿童健康知识”没看过“三大印刻+三示推动”的原理。
北方成年人听南方方言,多数难以听懂。北方人不管怎么集中注意力地去听,也很难在两三年之内,流畅讲述陌生的南方方言。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集中注意力地去听”也说不地道。孩子就不一样了。孩子只要两三年,就能全盘复制。只要旁边有人说,孩子边玩边听(眼睛不需要看着说话人,不需要“集中注意”),就能掌握,就能运用。说的人越是不辞辛劳地“重复”喷涌,孩子掌握得越快。
如果对着两个孩子说,孩子掌握得越慢,效果越差。
如果对着十几孩子说,孩子掌握得更慢,效果更差。
如果对着几十个孩子说,效果可想而知。
在不少北方父母的心目中,南方方言比小学数学难多了,甚至比初高中的数学还难。可是,孩子只要听进去了,就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大印刻+三示推动”的原理直白指出,孩子都有“内隐认知”的能力。无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数理知识,孩子都具备“有师提供,不讲自通”的“内隐认知”的本性。
孩子“一心二用”的能力,又称为“习”力。“三大印刻+三示推动”的原理中,将“习”还原成了繁体,以此挖掘其真谛。习的繁体为“習”。習的下方一个白字,寓意刚出生时“一穷二白”,上方两个简体的“习”,既好似两个眼睛,又好似两个耳朵,寓意“多听多看,智慧灿烂”。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电视广告,孩子最先记住的电视语言也多半是广告。“重复”播放是电视广告的主征。由此可见孩子喜欢重复诉说的语言,孩子希望得到重复诉说的语言,孩子很容易记住重复诉说得多的语言。所以,習字的上方两个 雷同字,又意味着“重复”。
人们将一阵阵吹来的凉风,说成是“习习凉风”。人们读书发出的语气,也可谓是“习习书声”。只要每个家庭让孩子沉浸在习习书声中,学校9年的课程,足不出户两年就能完成。这个施教的模式称为“玩习”(意思是孩子一边玩,一边习)。
孩子到十三四岁以后,“一心二用”黯然而去。
如今小学里面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傻子”。傻子们去学校就是“混点”的。他们可以不认真听讲,可以不交作业。教师最大的希冀就是傻子们做个草把人,坐着不要乱说乱动,不要破坏课堂秩序,不要干扰其他孩子就好。
每个孩子在不管多难的方言面前都不是傻子。为什么有的面对浅薄的教科书就成了傻子了呢?
习是被动获取,学是主动探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玩中习多了,主动探求的自学愿望不请自来——此时的孩子才能称为“学生”。顽童到习童到学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家有学童”主要是面向十三四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改成“家有习童”,对消减傻子,极具雷霆万钧之力。“家有学童”改成“家有习童”,不只能消减傻子,也对教改有着晨钟暮鼓的指针意义。
============================================================================
参照于此,希望政府能建立专门针对孩子的广播电台,以辅助现代版宅教的侠肝义胆们成就大事,成就美事。
中国传统死掉,世界必定乱套。
比如中医,已经奄奄一息了。
传统中医是不分科的,传统中医要求医生是全才。
当今顶级医生掌握的知识,不及历史上大医家的万分之一。现在的中医形存实亡。
中医都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文字功底一差,必定会产生破坏性的骨牌效应。
窥一斑而知全豹。
欲知文字功底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
【转载】强烈反对“亲子中心”关停并转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博大在哪里,精深在何处?
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包括北清复在内的诸多著名高校,没有师生能讲得清、说得明。
胡萍被各大媒体冠以“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
令胡萍想不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字“性”,中国传统教育可谓是“性教育”。
不过,传统文化中的“性”是广义的“性”,而不是被大幅减肥瘦身后胡萍所说的“性”。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天生的、不是后天教化出来的,都称为“性”,孩子能哭能笑、能吃能拉能撒、能听能看,这些都属于“性”,所谓“天性”。
能哭能笑、能吃能拉能撒、能听能看,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性”。而人体各脏腑喜欢什么味道、需要什么营养、彼此之间怎么衔接-如何关联,这些却都是看不到的“性”。
人分“形而下”的身体和“形而上”的心体,传统医学则是研究人的“身性”,而儒家道家则是研究人的“心性”。研究身性的学问,称为“身学”,研究心性的学问,称为“心学”。
“身学”、“心学”又称为“身理”、“心理”。
当然,医学研究的领域,不止局限于身体,还放大到各种自然物质跟身体脏腑的配对,以及由配对产生的冲和之效。
中医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传统的“性教育”目标在于“让【民】众拥有的学问”,以后自【主】管理得“不生心病、不生身病”。“性教育”的方式主要在阅读。
阅读的最高境界在于“穷理尽性、明心见性”。
天地之间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
老祖宗说“我最重要”(《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即是“修懂自己的身心”)。
“人同我身,身同我理;人同我心,心同我理”,把自己研究透彻了,也就透彻了天下每个人。
“亲子”应该以读中国传统书为“中心”,可现在的“亲子中心”被关停并转掉了,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后记:楼主在本版发表了《听了“3岁看大,7岁看老”的讲座,婆婆按捺不住了》(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98/1/694520.shtml),持不同教见者认为幼小不应该以读书为主,而是培养“性格”最重要。楼主本想探讨“培养性格”也重在读书,可秉笔时,觉得“性格”二字太过沉重,值得另行开帖钻研。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今天终于贴屏了。呵呵
https://www.richdady.cn/case/index-p10.html |
|